一、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
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是一所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于2020年11月开工,总用地面积约32.5万平方米,约487.5亩,总建筑面积23.78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2.69亿元。2023年9月14日,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一)发展基础
1.硬件建设日臻完善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3.78万平方米。其中教室建筑面积8829.74平方米,专业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建筑面积34474.89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27728.73平方米,培训工作用房建筑面积597.24平方米,室内体育用房建筑面积5484.15平方米,大学生活动用房建筑面积1994.1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3751.96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11999.72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面积43416.4平方米,教师单身公寓及后勤辅助用房7402.57平方米。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持续完善。
2.专业设置对接产业
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邵阳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中医药、数字经济、智能家居、新能源等地区支柱产业,设置有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慧康养学院、数字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部、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六院一部,2023年开设有新能源汽车技术、移动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2024年新增动漫制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智能机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8个专业,2025年预计新增12个专业。
3.团队建设初具雏形
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通过公开招聘、公开选调与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学校教职工总数超400人,包括在编教师、内聘教师、行业导师、校企合作专业驻校导师,其中在编专任教师高级职称31人、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90人、博士学历专任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7人、教学名师2人、专业带头人11人、专业(群)负责人3人。
4.办学规模展现强劲势头
学校招生态势良好,2023年招生计划3000人,2024年招生计划4300人,在校学生已近7000人,新生录取率和报到率均位列全省前茅。
5.立德树人初见成效
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三全”育人方案。一是校训“厚德、精工、创新、笃行”,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向师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二是出台《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形成较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有据可依;三是建立高素质学生管理团队,选任高学历、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四是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学生社团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学校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湖南省二等奖。
6.服务保障稳定持续
学校全面实施“一岗双责”,全力抓好安全维稳工作,常态化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有力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正积极响应、持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安全文明校园活动。
(二)存在问题
1.学校高水平建设基础薄弱。一是专业集群效应建设有待增强。二是日常教学和教育改革基础薄弱。三是师资队伍不适应高水平发展需要。四是科研团队和成果难以支撑发展需要。
2.学校治理能力亟需提升。一是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建设缺口亟待填补。四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尚未起步。
3.学校基础设施支撑有待完善。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缓慢。二是规章制度不成体系。三是智慧校园有待提升。四是校园保障服务不足。
(三)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职教20条”“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2)多重战略在湖南交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在湖南交汇叠加,引领开放新格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前途广阔,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带来新契机。
(3)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十四五”期间,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五项重点任务”重要指示,聚焦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打造“沪昆百里工业走廊”,这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强烈,同时,作为一所新办高等院校,学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充足师资队伍编制等优势,学校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面临挑战
(1)新经济新技术对高职办学提出了挑战。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职业不断涌现,以新增专业为风向标,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一所新建高职院校,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战略要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高起点设置专业。
(2)高质量特色化要求对学校发展带来挑战。发展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不能简单重复兄弟院校的办学路径,必须立足高质量特色化的要求,创造性地走出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3)学校起步晚、办学条件不足,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开办高职院校,万事开头难,工作千头万绪,面临巨大发展压力。既要完成五年内达到万人规模,更要自我加压建成一所有影响力的特色高职院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学校达标创特。
落实“十八字”方针。紧扣“达标创特”,贯彻“上规模、建专业、带队伍、立制度、保达标、育品牌”18字方针:上规模——在校生过1万;建专业——10大专业群、36个专业;带队伍——数量达标,结构合理,质量上乘,分类管理;立制度——全面覆盖的制度体系;保达标——确保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价;育品牌——在省教育厅各业务口发出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声音,在邵阳市各重大事项上出现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身影,形成影响力。
1.做好“五个一工程”。贯彻一个宗旨: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发展,德技并修,师生共同成长;建设一个高地:党建引领——强化思想和组织保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干事创业合力,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打造一个品牌:人人出彩——建设大学工,推动师生全面发展,深化五育融合;聚焦一个亮点:开放办学——广泛调动各方资源,加快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培育一个特色:国际化办学——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职教国际合作,国际化理念育人。
2.发扬“双创”精神。创业精神:作为新建校,一切从头开始,许多条件缺乏,召唤全体师生发扬创业精神,从无到有;创新精神:欠发达地区,综合条件欠佳,不能简单复制,召唤全体师生开创创新精神,走出新路。
(二)基本原则
1.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聚焦产业,服务区域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聚焦邵阳、湖南省产业地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支撑我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3.创新发展,开放办学
只有发扬创业精神,运用创新思维,采用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敢于走新路,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放办学,整合资源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
(三)发展战略
1.质量立校战略
坚持质量立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建立健全办学质量标准、制度及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质量过程管理,实施严格质量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人才强校,强化人才强校意识,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支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结构优、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3.特色兴校战略
坚持特色兴校,立足工业行业,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经济区、邵阳市九大产业链,构建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设计和智慧康养等领域的特色专业体系,形成独特的服务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文化润校战略
坚持文化润校,打造“楚怡工匠”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铺开“文化育人工程”,建设育人文化阵地,培育育人文化团。
(四)办学定位
1.办学层次定位
坚守职业教育办学类型,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为未来实现更高层次办学层次提升打好基础。
2.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邵阳,面向湖南,辐射泛珠三角,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3.发展特色定位
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类专业,做优艺术设计类、数字商贸类专业,做特康养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邵阳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省内有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五)主要目标
1.2035远景目标
经过十年发展,学校建成湖南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形成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形成长效机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部分专业开展高职本科层次办学。
2.五年发展目标
紧扣“达标创特”,经过五年发展,学校全面完成“专业合格评价”建设任务,部分专业依托各方资源,加大产教融合,以特色强优势,使其具备进入省域高水平专业行列的条件;建成特色鲜明、省内有影响力的合格高职院校,为“湖南一流、全国知名”打好基础。
——专业建设:专业招生数量控制在36个左右,重点做大做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等工科类专业群,做优轻工纺织、艺术设计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做特智慧康养和康复治疗专业群。打造2个省域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2—3个产业学院,建设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个校级教学资源库,3本省级规划教材,建设2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验实训设备总值不低于5000万元。
——师资队伍:基本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人数达400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5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10%,教师在省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3—5项,引育高级职称、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45岁以下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比例达8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比例控制在20%左右。
——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和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运行机制,与5个以上县级政府或产业园区深度合作,新增产业学院2—3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00个以上,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2家、培育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2个、立项省级产教融合项目3—5项。
——科研与社会服务:累计申报省部级、地厅级纵向课题10项以上,横向课题年经费到款额不低于100万元。加强与邵阳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训经费到款额不低于300万元,培训人次不低于8000人次。
——智慧校园建设:按照职业院校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要求,推进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智慧教室比例不低于50%。建设0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实习实训管理平台等各种管理系统。
三、主要任务与建设措施
(一)重点实施四大克坚
1.集群发展,重点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克坚
(1)打造 4361 高水平专业群
立足邵阳,面向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围绕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培育先进制造、显示材料、智能家居家电等工业新兴产业链,着力推动专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融合化和集群化发展。按照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设计、智慧康养四大学院,构建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0大专业群,专业总数控制在36个左右。培育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打造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做大做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等工科类专业群,做优轻工纺织、艺术设计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做特智慧康养和康复治疗专业群。(详见附件表2)
(2)夯实专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动态调整、融合发展”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立足当前基础、紧扣“达标创特”、夯实专业可持续发展根基,确立“9个高”(高层次人才、高层次办学试点、高级别教学成果奖、高层次课程教材项目、高层次教改项目、高级别教师竞赛、高端产教融合平台、高层次科研项目、高级别学生竞赛)标志性成果打造,推进专业群及其核心专业的“分层分类、梯级发展”。
2.教育改革,重点实施教学改革内容建设克坚
(1)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训教学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能力。坚持标准引领、技术引领和创新引领,深化德技融合、赛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探索“三引领、三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机制,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0个,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最终形成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范式。
(2)打造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
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以“五金”建设推动专业数字化转型,培养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建立“金专”:将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共同体和专业建设,打造高质量的专业。二是开发“金课”:与企业合作,更新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字技能。新建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8门,争取获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一流核心课程(线下)6—8门,争取获省级一流核心课程(线下)3—4门;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三是培养“金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规划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具备双重能力的教师。四是建设“金地”:实践是教育的薄弱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基地,并开发虚拟仿真系统。五是编写“金教材”:积极开发精品在线课程与数字化教材,编写校企双元合作教材5—8本,新型活页式教材、信息化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5本,争取申报3本省级规划教材。
(3)构筑就创教育互联机制
健全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多渠道采集岗位信息,主动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5%以上,半年后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获奖不少于2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不低于10项,全面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综合能力。
(4)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质量监督—跟踪—评估—反馈改进体系,形成闭环管理,全面推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与毕业生跟踪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同时,定期开展外部专家专业评估,深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引进第三方评价,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编制发布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基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更重要的是建设分角色、分模块、具备数据管理、数据呈现、数据分析、实时状态数据的监测、预警等功能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信息化对学校实现精细化、多元化、动态化、常态化管理,帮助学校树立现代质量管理理念,让质量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3.人才集聚,重点实施双师双强队伍建设克坚
(1)建立师德师风机制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与监督、奖惩与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3214计划”,“3”——树好“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三个标杆,弘扬先进典型;“2”——举办教师节庆祝表彰、新教师入职宣誓两项活动,传播校园正能量;“1”——建立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4”——构建由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方参与的监督体系。
(2)施行人才引育机制
实施人才分层分类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科学公正的人才选拔流程和评价标准,优化引才程序,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给予相应政策优惠,使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一是围绕重点专业群建设,引进领军人才,实施“双带头人”制度。二是实施博士引智计划,引进一批博士研究生。三是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紧缺人才。四是加大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等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
(3)实施名师培育工程
实施师资分层培养工程,“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和骨干引领作用。力争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2人,校级教学名师20人;打造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个、校级8—10个。
(4)健全人事配套制度
创新引领发展,从人员招录、聘期考核、职称评审、人才评价、绩效分配等机制创新入手,营造“引好才、用对才、育能才、留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建立教师岗位分类设置管理制度,健全职称评审聘任制度突出能力和贡献,构建以师德为先、教学为基、发展为本、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绩效分配制度。
4.精准供给,重点实施科研服务赋能成长克坚
(1)建立教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教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聚焦重点研究,搭建平台,提升科研水平。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威以及双带头人作用,制订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健全教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制订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和制度。开展“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立德树人”、“楚怡精神”等专项课题研究,实施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2)打造科技创新载体
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邵阳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探索“校区、园区、企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与企业方、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共建科创园,引入5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创建省级科技平台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或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3)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借助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教科院和兄弟院校、市社科联及市科协等机构和科研平台,增强交流与合作,为教师提供科研创新的机会。引进培养高层次重点科技人才,申报省部级地厅级纵向课题10项以上,横向课题经费总额不低于300万元。
(4)创建继续教育优质品牌
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面向邵阳市企业在职员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打造品牌特色。重点培育2个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品牌基地。
(5)开展高质量社会培训
坚持“以发展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驱动,以整合为抓手”,提高政治站位,开展高质量社会培训。一方面充分依托外部优质资源,加强与邵阳区域龙头企业合作,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整合并挖掘校内师资、教学设施等各种内部资源,打造成全面服务邵阳地区的培训、考试基地,最终形成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提升学校知名度。培训经费到款额不低于 300万元,培训人次不低于8000人次。
(6)提升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建设职业体验中心,推进中小学生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教育,广泛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日活动,全校重点建设1个职业体验中心和5门优质职业体验课程。依托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引进国内外优质社会资源,加大专业基地建设,丰富老年教育资源,就近就地开展面向老年人相关培训,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聚力推动四大提升
1.强基固本,聚力推动党建引航水平提升
(1)把准正确政治方向
加强党建引航,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2)筑牢坚实思想根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追求卓越和奉献;引导行政服务人员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价值观,提升管理服务专业化水平;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专业理想、树立专业情怀,加强对学习成才过程的高投入,练就过硬技艺。
(3)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干事创业、促进和谐的作用。
2.思政铸魂,聚力推动立德树人水平提升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全面素质提升与个性特色发展兼顾、系统教育与重点培养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统一,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骨干、专业课程为支撑的三位一体育人“同心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全面提升育人效果。建设1门省级思政课优质课程和10—1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范,建立系列化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3)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能,与高校共建理论研究平台,培育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工作室和思政名师1个。实施卓越辅导员培养计划,创建辅导员工作室3个以上,强化辅导员工作品牌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的职业化、专家化、品牌化专职辅导员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3.协同共融,聚力推动产教融合水平提升
(1)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
紧贴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开放共享、具有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辐射带动全校专业实训室建设。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力争与企业合作新建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0个以上,新建2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2个高标准校内实训基地,争创为省级或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基地,建成1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
(2)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
坚持面上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点带面,试点突破。选择湖南三至五家龙头企业作为试点,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实训建设、师资配备、教学进程、实习就业、科研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并形成特色鲜明的长效机制。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重点建设2-3个产业学院,服务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3)共建产教融合大平台
打造“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模式,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组建产业联盟,建设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高端智库,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优化区域产教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三层联动运行机制。基于产教融合校企服务需求,对接区域优质骨干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研究与大数据服务中心,打造区域产教融合研究与大数据集成共享服务平台。
4.多元开拓,聚力推动交流合作水平提升
(1)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质量
积极开拓、挖掘与产业、专业匹配的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智能制造、文创艺术类、康养类、人工智能类等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打造国际人才培养、国际师资培训、国境外三个月以上访学、学术交流和国际产教融合平台,引进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和证书体系,提质培优逐步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2)加强“职教出海”合作力度
加快学校联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办学步伐,积极承接“一带一路”国家各类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推进“一带一路”“中文+技能”的线上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力争面向境外职业技能培训量不少于200人次。力争在当地共建“鲁班工坊”,以此为平台推进教师赴国境外三个月以上访学交流。争取增设“一带一路”国家优秀留学生招生资格,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助力邵阳国际化品质和国际化城市建设。
(3)加大与高水平职教合作交流深度
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和世界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考核标准并进行本士化实践,提高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开展“双元制”班的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本土化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并在邵阳市周边推广,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引进日本、韩国等国家智慧养老专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政、校、行、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健全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水平,培养养老服务行业国际化人才,为地方养老服务民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协同增强四大支撑
1.系统集成,协同增强校园文化支撑
(1)形成“楚怡工匠”文化内核
启动“楚怡工匠”计划,引导师生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精工匠心雕琢人生”的思想。把产品和服务品质做到最好,让更多年轻学子具备成为工匠的素养。
(2)营造楚怡国风文化氛围
围绕“厚德、精工、创新、笃行”的校训,以丰富文化载体为目标,推进和提升校园文化标识建设。建设环境文化阵地、楼宇文化阵地。规范校园道路、楼宇、广场、景观、公寓等公共区域命名,设置校园公共场所文化标识。
(3)铸就楚怡匠心文化品格
以楚怡文化引领为重点,制定实施精神传播体系。运用校训、校歌、楼宇、景观、文化广场等校园符号,彰显学校特色。开展更具特色与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拓展学校文化载体,利用好学校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介,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声誉。
2.依章立制,协同增强治理体系支撑
以章程为统领,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办学体制机制
制订学校章程,完善规章制度,形成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内涵的管理制度体系。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学术、专业、教学、教材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专业委员会模式和运行途径。实施二级管理,进一步理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明确校、院责权利;赋予二级学院人、财、物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教师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赋予二级学院自主权,激发办学内生动力,释放办学活力。
(2)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学校、教师、学生三类主体,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突出质量导向,聚焦贡献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学生评价,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绩效分配制度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教学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不断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分配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等直接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提速进位,协同增强校园智治支撑
(1)加速打造智慧校园建设
利用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升级校园信息化环境,加速打造“5G专网+大数据中心+AI智能应用”的智慧教育应用生态;建设录播教室、5G+远程互动教学课堂、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实施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实现智慧教室覆盖率50%;优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互联网+”校园服务网上事务中心、校园大数据中心、信息化运维管理中心。积极争创湖南省智慧校园示范校、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2)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加强“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相关录制场所,配备相应设备,推广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专业群主干课程。
(3)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图情信息保障水平,启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实现馆藏资源一站式检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质量标准,强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
一是提升校园基础设施。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从快速建设阶段迈入内涵提升阶段。结合新的校园建设基础,进一步完善校区办学功能,不断优化学校功能布局,对实训楼进行装修升级,合理功能布局,有专业群组团,有专业主题,有内容特色;进一步推进校园基础建设,高质量完成教室、实训室、学生公寓及教师公寓项目的完善提升。进一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落实校园总体建设规划,逐步完善停车场所及道路,对学校周边民房及庭院严格巡查,消除不利于教学与管理的安全隐患,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使校园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入。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进行统一规划,不断美化校园环境。
二是提升后勤服务能力。加强安全保卫和强化综合治理快递、外卖、超市、热水、空调等引进商户的管理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和多病共防机制,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测,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加大节能减排管理力度,建设省级高校饮食工作先进单位、绿色学校,提升校园安全保障水平。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科学谋划,汇聚发展合力
本规划是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纲领性文件和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制定各专项子规划、二级学院规划的基本依据,各二级学院(部)、处室应围绕学校的总体规划,高度重视规划期内各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优化路径、落实责任、时限与措施,强化人财物等约束条件与保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总规划、专项子规划、二级学院子规划相互衔接的有机体系,确保各项规划之间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形成全校“一盘棋”的“1+X”大规划体系。
(二)营造氛围,凝聚思想共识
面向全校师生员工,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动员,增强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战略重点以及主要任务和举措的理解和认同,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够树立“质量主体”意识、贡献意识,将自身的工作与学校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的愿景激发改革智慧、凝聚发展力量,使战略规划真正成为指引学校发展方向的航标。
(三)狠抓落实,强化系统推进
做好十年远景目标、五年规划以及年度计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自上而下、有机支撑的目标体系。学校各部门、各单位作为规划实施主体,要切实制定好年度计划,将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科学分解,围绕重点突破,提出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其具体举措。
(四)保障经费,确保蓝图落地
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健全投入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方式补充学校事业发展经费确保学校事业发展资金需求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风险管控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